在近日于西安召開的2020西安地熱學術研討會上,業內院士、專家學者圍繞地熱能產業發展、科學研究、工程技術等交流研討,認為這種綠色清潔優質能源發展潛力巨大,有望成為我國戰略性接替能源。
“當下有為,未來可期。地熱能綠色清潔、穩定可靠、資源豐富,是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天然可再生優質能源。”國家地熱能中心指導委員會主任、中國工程院院士曹耀峰表示,中國擁有世界體量最大的地熱能產業,規模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。近年來,地熱能行業科技創新碩果累累,行業標準體系初步建立。地熱能年利用量到“十三五”末期預計相當于7000萬噸標煤,換算為油當量產業規模相當于一個“大慶”。未來地熱能開發潛力更大,淺層和中深層地熱能年可開采量相當于約26億噸標煤,與干熱巖一道有望成為戰略性接替能源,但技術開發任重道遠。
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黨委書記洪增林說,我國地熱資源以直接利用為主,但發電等間接利用相對滯后,地熱發電總裝機容量僅占全球地熱發電總量的0.2%。干熱巖資源開發尚處于勘查階段,還沒有規劃利用。陜西地熱能主要分布在關中地區,淺層、中深層地熱能和干熱巖開發利用處于全國前列,前景廣闊。他建議將地熱能開發利用納入“十四五”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,改善能源消費結構,同時加大勘查、技術攻關力度。
中石化綠源地熱能開發有限公司總地質師郭世炎認為,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是一項多學科的綜合技術。該公司經過多年攻關,形成了一套科學開發利用地熱能技術體系,世界性難題砂巖地熱尾水回灌技術取得重大突破。經過不同地區驗證,位于陜西咸陽的第一口回灌試驗井連續運行6個采暖季,回灌量未衰減,周邊開采井溫度未降低,實現了采灌均衡、取熱不耗水和全回灌。他們還解決了氣體堵塞、微生物堵塞等技術瓶頸。
作為目前我國最大的中深層地熱能開發企業,中石化綠源地熱能公司堅持技術創新,形成了集深層、淺層地熱開發和余熱利用于一體,供暖、制冷、溫室種植、發電、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種業務的自主專利技術,為地熱能科學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撐。(轉自中國化工報)
|